91av成人,91av成人在线|91av传媒_91av大全完整观看

  現(xiàn)在的位置-非遺保護

古老文化的現(xiàn)代“吟唱者”

上傳時間:2009-09-28  瀏覽量:2445

————訪花橋鎮(zhèn)花橋村

    在縣城東南端,有一個古老又現(xiàn)代的村莊。說她古老,是因為她在宋代就已成村,有近八百年歷史,而且曾是港南地區(qū)最大的商貿中心、物資集散地。說她現(xiàn)代,是因為隨著新農村建設,古老的村莊借著地域優(yōu)勢,在文化建設上大放異彩。

  一座橋衍生一個村

  因為和縣城相距甚遠,到花橋頗費了些時間。秀峰競列,碧溪蜿蜒,百姓多依山逐水而居,這是花橋村給我的第一印象。由于是集鎮(zhèn)所在地,村莊的建設整齊劃一、規(guī)整有序。水泥地面、四層小樓、沿街店面……處處透著現(xiàn)代氣息。村黨支部副書記李灼昌得知來意后,熱情地接待了我們。

  來前已做足功課,知道花橋得名于村內一名叫“花橋”的橋,而為何取名花橋,村中百姓說法不一,版本多樣。據《花橋李氏宗譜》記載,宋代李及唐,因寇亂回鄉(xiāng),見當?shù)卮迕裆a生活受溪水阻隔甚為不便,乃決定出資建橋,聘請安州工匠陳伯通、六和塔僧惠衍設計建造了這座石橋,橋欄雕刻珍禽異獸,花鳥蟲魚,美輪美奐,花橋故而得名。

  李灼昌帶著我們穿過花橋村的大街小巷,似乎是到了村莊盡頭,漸漸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,記者看到兩岸樹木繁茂的花橋溪里,“花橋”靜靜地躺在那里,古老的橋身和不遠處的現(xiàn)代新村頗顯得格格不入。

  所幸,歷經千百年風雨滄桑,數(shù)十次大小修葺,古橋神韻依舊。橋身為三孔石橋,長約20米,橋面寬約2.5米,全部采用蛇蟠石,橋欄兩邊雕有兩龍戲珠、麒麟送子、雙獅抱球、駿馬奔騰、喜鵲銜梅、鳳穿牡丹等圖案。看得出來,這確實稱得上是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。據李灼昌介紹,橋已被列為三門縣文保點,因為“花橋”美,常令人留戀忘返,一些文學愛好者曾寫過不少贊美橋的文章。

  站在古橋前,李灼昌感慨道:“這座橋見證了花橋幾百年前的繁榮。花橋村曾經是港南地區(qū)的中心。”原來,花橋在明代就建制為鎮(zhèn),清同治四年(1865)花橋為臨海縣縣丞署駐地。曾經的商賈云集、人聲鼎沸為花橋堆積了深厚的文化底蘊。現(xiàn)如今,盡管繁華早已不在,但民間藝術卻越積越多、越積越深,成為該村引以為傲的資本。

  一條龍傳承幾代夢

  說到花橋,很少有人不提花橋龍燈。在青蟹節(jié)、元宵節(jié)等重大節(jié)慶日,花橋龍燈總是最能吸引路人目光,而它正是花橋村民間藝術精華所在。有趣的是,除了村名,村里許多習俗都與建筑相關,傳承幾百年的花橋龍燈就與村內一座殿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。

  殿宇叫五龍殿,深藏于村外側的一角,我們來到這里時,它正靜靜地佇立在青山腳下,就像深藏在歷史的皺褶里。站在殿門前,細細打量,和一般寺廟并無不同,但因為有了一個美麗的傳說而變得深沉起來。

  看殿人叫陳大藏,今年已76歲,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。他告訴記者,南宋建炎年間,金軍南侵,宋高宗棄城遁海,逃亡途中,在三門灣突遇風浪,幸得一群白鶴保駕護航,得以在花橋登陸去章安郡。為表彰白鶴護駕有功,宋高宗下旨在花橋建白鶴殿。建成后,時有五條彩龍盤旋上空,百姓稱奇,改名為五龍殿,自此后的每年元宵,花橋村便分支派制作紅、黃、青、綠、紫五條龍燈前往五龍殿朝拜,然后巡游于鄉(xiāng)間,這就是龍燈的由來。

  陳大藏的另一身份是“花橋龍燈”龍頭制作者,他和林洪壽、郭世成、李金良、李明洪等幾位老先生組成花橋龍燈的“金牌制作團隊”。老人透露,龍燈的制作十分講究,制作時沒有專業(yè)藝人,全靠村民耳傳口授,代代相承。他從12歲開始,就跟隨村里老先生制作龍燈,至今已60余年,去年在縣里元宵晚會驚艷亮相的“花橋大龍燈”,他也參與制作。

  在花橋村,除去龍頭需老先生制作外,五條彩龍龍身制作及配套的古亭、宮燈等分別由村里五房各自完成,各房又按每戶制作一段龍身的規(guī)矩分至各家。“龍身制作也是很講究的,里頭有很大的學問。”陳大藏有些神秘地說道,按照規(guī)矩,如果家里婚嫁、考取功名者,龍身用紅、黃等喜慶顏色制作,如果家有喪事,龍燈要用黑、白等素色制作。

  由于材料和長度關系,花橋龍燈只能“迎”不能“舞”。與其他地方龍燈最大區(qū)別是五條龍燈同時出迎。龍分五色,分別為紅、黃、青、綠、紫,代表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個不同方位,涵含四海一統(tǒng),天下和合之意。最早,花橋龍燈迎龍活動源自圖騰崇拜意識,后演變?yōu)槠砬筘S收、平安的民俗活動。每年正月十三上燈,正月十六落燈,連續(xù)四夜舉行迎龍活動,歷代相承至今。現(xiàn)在,由于聲名遠播,每逢縣內有大事、喜事發(fā)生,花橋龍燈也會應邀“出席”。

  盡管依舊有人堅守,但在村里老一輩人看來,那是大不如昔。老一代傳承人不斷減少,中年人制作龍燈工藝水平下滑,尤其是大部分年青人價值取向轉變,對這種傳統(tǒng)迎龍活動熱情減弱,花橋龍燈一度出現(xiàn)了后繼乏人的尷尬局面。所幸,經過多方努力,2007年花橋龍燈被省文化廳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,這一傳統(tǒng)民間藝術將繼續(xù)傳承下去。“老祖宗的東西,總會有人繼承的。”陳大藏老人高興地說,他的孫子現(xiàn)今正學習制作龍燈。

  一棟樓熱鬧一方土

  花橋村有728戶2200人,算得上一個大村,加上外地打工者,約有5000余人。和規(guī)模不對稱的是村集體經濟相當薄弱,每年只有20余萬元收入。盡管口袋不豐厚,但花橋村兩委為文化事業(yè)投資卻是大手筆。

  2008年,在村集體經濟十分困難情況下,村兩委想方設法,積極籌措資金90萬元,在最繁華的地段建起了村文化俱樂部活動大樓,并投入20余萬元添置各種設施。室內圖書室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室、美術室、影視播放室、棋牌室、臺球室、乒乓室,等等一應俱全,室外籃球場、門球場、健身場和休閑文化廣場也是應有盡有。“硬設施”上去了,“軟設備”也沒落下。音樂、美術、民間龍舞、老年太極拳、女子腰鼓、木蘭扇、門球、乒乓等多支文體活動隊伍也相繼建立。

  有了文化俱樂部,有了文化隊伍,各類文化活動自然也跟上來。如今,每逢節(jié)慶和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各種文娛活動就從沒斷過,而且每年有一次大型文體或民俗文化活動、每月有一次小型文體活動。“一到晚上,俱樂部內就燈火通明,熱鬧非凡。村民到這里開展他們各自喜好的活動。”李灼昌開心地告訴記者,當真是鄉(xiāng)音笑聲不絕于耳,外村的很多人還專門跑到這里來。

  文化活動的豐富,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村民的各類矛盾,李灼昌笑著說,自從各種活動開展后,村里出現(xiàn)了可喜的“四多四少”的現(xiàn)象:村民參加健身休閑的人多了,參與迷信活動的人少了;參與文化娛樂的人多了,參加賭博的人少了;學習科技知識的人多了,懶散的人少了;為村發(fā)展建言獻策的人多了,作“壁上觀”的人少了。

  告別花橋,驀然回首,發(fā)現(xiàn)她盡管不再繁華,但卻正以自己的方式吟唱著千百年來,祖先流傳下來而富有深厚底蘊的文化之歌。